川外新闻

当前位置: 学校首页 / 正文

法国知名画家、中法文化交流使者高醇芳女士访问我校法语学院

2023-04-14 来源:

4月9日,法国知名画家、中法文化交流使者高醇芳女士到校访问,与法语学院杨少琳院长、刘帅锋副院长及王世伟老师就中法文化交流和法语翻译实践合作进行了座谈交流。

高醇芳女士长期致力于中法文化交流。她1975年赴巴黎,是在法国教授中国画的开路先锋。她于1984年创办法中文化协会,并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市政厅举办个人画展;1993年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大宫主办的中国艺术家画展;2004年创办巴黎中国电影节,2021年创办中国文学读者俱乐部,为中法文化交流事业作出极大贡献。因在中法文化交流中作出的杰出贡献,她于2013年荣获CCTV “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荣誉称号。同时,她也是法国政府文学艺术骑士勋章、法国政府学术教育骑士勋章、巴黎市政府金质大奖章获得者。

上午11:00,高醇芳女士抵达川外,杨少琳院长等陪同其参观了西区校园。

随后,在法语学院小会议室,杨少琳院长向来宾介绍了学校和法语学院的历史与发展现状。她还感谢高醇芳女士受邀在去年11月举办的“理解当代中国 沟通法语世界”国际学术论坛上作主题发言,并高度称赞其在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和贡献。双方就中国电影字幕翻译、撰写法语剧情简介方面的法语翻译实践合作进行了意向性交流。高醇芳女士还表示,她非常希望有更多优秀的、有价值的中国电影能够在法语国家和地区进行传播,展现中国电影人的风采。杨院长代表法语学院诚挚邀请高女士在明年中法建交60年之际来我校开展中法文化互鉴相关讲座。

合影

杨少琳院长向高醇芳女士赠送学院纪念品

相关阅读:

高醇芳家世简介

(摘自网文《高家花园背后,百年望族演绎的重庆史诗》https://xueqiu.com/7805682305/174929903,作者:白衣海盗)

高醇芳祖父高志敏,上世纪初自河北来到重庆创业,靠颜料贸易发家,在沙坪坝与磁器口之间的这一带置地数百亩,建起了气派的别墅和美丽的花园,常引来当地民众观赏,谓之“高家花园”。今嘉陵江高家花园大桥之名,即来自于此。

上世纪30年代,肩负着高志敏在纺织业开疆拓土的重望,高醇芳之父高士愚进入中国最早设置纺织专科的南通纺织学校(今东华大学前身)求学。两年后,高士愚进入英国理治大学(今译利兹大学)学习。他勤奋好学,是唯一一个兼读毛纺织系和染料化学系的中国学生。这两个专业学制都是三年,高士愚用四年时间读完,拿下了两个学士学位。求学期间,高士愚认识了玛菊瑞·斯考特小姐。1938年,高士愚与斯考特结为伉俪,一同回到了战火纷飞的中国。高士愚为斯考特取了个寓意美好的中文名字——高施嘉德。

回国后,高士愚先后在乐山“中央技术专科学校”纺织染科任教、在乐山设立西南毛纺织厂,主要生产毛线、毛毯等毛纺织品。后改组为理治纺织染公司,厂名就来自他曾经读书的理治大学,总公司设在沙坪坝,乐山改为分公司,并在高家花园新建厂房,以生产棉纱为主。

抗日战争期间,重庆遭受了日军长达5年的轰炸。高家积极投身于抗战救国运动中,高施嘉德参加由“保卫中国同盟”发起的救亡运动,结识了该组织的创建人宋庆龄,从此二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后来宋庆龄一直将高醇芳视为女儿。抗战胜利后,高士愚将公司总部迁至上海发展。

1947年,高醇芳出生于上海。她自幼喜爱绘画,曾师从上海才女国画家鲍亚晖。后来,为博采中西绘画之长,她赴法国研习美术,同时致力于向法国人民推广传播中国画艺术,从此将一生投身于中法文化交流。

高志敏

高士愚与高施嘉德

1977年,高醇芳在巴黎个人作品展上

1980年,高醇芳与宋庆龄合影于其北京寓所

图/文:法语学院/网络